早年移居槟城的华侨,除了留下华丽的大宅,也带来了所谓峇峇娘惹文化,当时的华人(多以福建、广东为主)来到南洋一带谋生,跟当地马拉女子结婚生下的儿女。华人移民南洋与当地妇女通婚的后代,男的称为峇峇),女的称为娘惹(Nyonya)。娘惹在延续中华民族古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,又加入了很多马来等地的文化特色,形成了独特的娘惹文化。娘惹马来语、娘惹服饰、娘惹珠绣、娘惹餐具、娘惹菜肴等等,可说是马来西亚宝贵的文化遗产。这些华侨第二代活在两族之间,加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影响,产生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来。
侨生纪念馆前身是郑景贵的豪宅“海记栈”,建于一八九四年,内里的装饰摆设用品,可说得上将娘惹文化精简浓缩。郑景贵其人在历史上很有名望,原名嗣文,号慎之,祖籍广东增城。其父亲早年越洋到马来西亚谋生。1841年郑景贵俸母命前往马来西亚寻父,在霹雳州找到事业已相当发达的父亲,后随父经营工商业,以其机敏勤劳取得成就,投资开采锡矿,成为锡矿业头子,跻身富商行列。
马来西亚产锡中心拿律的两个主要矿产区吉连色和新吉连,民族间、帮派间挟械仇杀历十余年而不能息,郑景贵以其至深资望,努力斡旋,调和两派矛盾,群众得以安居乐业,推动了矿业的发展。他身居异域,常见义勇为,遇有华侨受欺凌,即挺身而出,解困扶难。他倡建增龙会馆,团结侨胞,维护合法权益;又兴办华侨学校,培育人才,弘扬祖国文化,深得侨胞爱戴,被推为华侨领袖之一。
1877年获封为霹雳州的“甲必丹”武官职衔,协办华侨事务。家财万贯的郑景贵不忘回馈,建立祠堂保留传统中国礼俗,兴建私塾教育子弟。同治九年(1870)直隶大水灾,景贵以其母亲赖太夫人名义捐巨款赈济。李鸿章上报朝廷褒扬其义举,赐“急公好义”牌匾于其故里。光绪十一年(1885),法国殖民军侵犯南疆,景贵捐巨款支持抗法斗争,朝廷以其赤诚爱国,赏赐他及妻子林氏夫人以二品荣誉官衔并封赠三代,授其子锡仁为郎中,锡圣为员外郎。景贵常回乡省母,必捐资修桥整路,赈灾恤贫,兴办教育,曾出资建增江书院,为县学捐进庠册金(奖学金)。慎之家塾是景贵出资兴建的为其子孙后代而设的学塾。郑景贵的三子-郑太平于1921年封为甲必丹,他也是霹雳州最后一任甲必丹。郑景贵的影响力也不容小看,槟城共有两条街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,一个是JALAN AH QUEE 亚贵街,一个是Lebuh Keng Kwee景贵街。
这栋有百年历史的郑景贵故宅经过多年的空置、风雨和岁月的侵蚀,一群致力保留槟城古蹟与娘惹文化的有志人士,经过努力,这栋百年古宅终于在2004年重现当年风华,现在的娘惹文物馆展示上千件峇峇娘惹名贵古董和珍藏品,我们可以在文物馆内体验当时峇峇惹富裕人家生活。
这座曾命名为“海记栈”的豪华大宅,是一座混合了多项建筑风格与设计的古董博物馆;这里也曾是甲必丹郑景贵的私宅和办公楼。他虽不是一名“峇峇”,但这座华人的四合院建造的更像一座典型的“峇峇娘惹”大宅;混合了华族的精致木雕手艺、英化的地砖和苏格兰化的铸铁雕塑。
郑家古宅内有个小广场,可以用来办餐会。一楼大厅除了有中国风家具,还搭配西洋风的锻铁凋柱与楼梯栏杆,展现典型的峇峇娘惹奢华风格和深受欧洲影响的生活品味。二楼餐厅看到明显东西文化交融,中国来的磁器、丝绸,欧洲来的餐具、烛台、橱柜全都放在精緻的餐厅内。古宅宗祠堂,目前供奉历代郑家先祖。当时郑景贵请中国来的工匠师傅将中国传统戏剧凋刻在樑柱上,访客可以耐心抬头看看每一根樑柱诉说的不同故事。
古宅展示多件当时有钱峇峇娘惹使用的精美餐具,有清朝的磁器,也有欧洲来的磁器。娘惹服饰最能展现中国与马来文化融合的美感,蕾丝、绣花、薄纱、串珠、绣花鞋等都展现出娘惹女性的美。金碧辉煌的主卧房,中国风的家具搭配细腻的金刻,果然是富豪人家的卧室。
娘惹文化融合大量中国元素的文化,既有马来族文化影响,如膳食、衣饰、语言等也有华人传统如:信仰、名字、种族等,形成独有的综合文化。值得一提的是,新加坡航空空姐身上穿的制服,就是娘惹女装。
娘惹菜经典——“叻沙”(Laksa),红遍整个东南亚的马来西亚美食。叻沙以香料、药材、虾米、椰浆和辣椒调制,类似咖喱的浆汤,配以米粉、面条,再佐上鱼饼、鲜虾等佐料。每尝这美食,都能勾起对南洋异域风情的想象。
不过现在,一位马来西亚华人娶了一位马来人为妻,他们的儿子也不是峇峇娘惹,是混血儿。